共筑文化桥梁,启迪学术思维|“中外学生对话杭州国际传播”座谈会圆满举行

发布者:张佩佩发布时间:2024-06-23浏览次数:10

为搭建中外文化友谊的桥梁,从Z世代年轻人的视角探讨杭州国际传播,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联合国际教育学院在6月13日晚上举办了主题为“中外学生对话杭州国际传播”的座谈会暨《国际传播》课程结课活动。国际教育学院王晓慧老师、傅翠娟老师、人文与传播学院王宁老师、15位来自商务汉语、电子商务等不同专业的留学生和15名新闻与传播系学生参与座谈。

图片

活动伊始,王宁老师与王晓慧老师分别进行了致辞。王宁老师简单介绍了《国际传播》课程的内容与目标,向留学生们介绍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概念和典型案例,指出了举办这次活动的初心是想从国际受众的角度了解杭州的国际传播现状和效果,同时与中国学生共同探讨杭州国际传播相关话题。王晓慧老师作为多年的留学生教育工作者,认为国际传播需要以外国受众易懂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从个人的故事推及对整个国家的理解,不仅要介绍某个地区、某个方面的,也要讲多元的、多样的情况。同时也希望每个中外学生“走过桥,成为桥”,成为传输本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良好媒介。

图片

图片

随后,中外学生轮流进行了自我介绍。留学生们都用标准的中文,介绍了自己的姓名、专业背景、兴趣爱好以及参加此次活动的目的。每位同学的介绍都充满了个性和活力,使得互相都有了初步了解,现场气氛热烈而友好。

图片

图片

图片

进入文化分享环节,中外学生分为6人一组,交流了各自国家的独特文化以及在中国居住的体会。留学生们或讲述了自己在杭州周边旅行的趣事,或以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呈现了家乡的特色服饰与美食,或向中国学生讨教各地方言的说法。双方用简单的句子和生动的例子帮助对方理解,语言可能不是精准的,却能将双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图片

图片

在采访互动环节,中国学生根据《国际传播》课程期末论文题目,向留学生提出了相关问题。这些论文题目涉及杭州博物馆建设、网络文化、户外运动等多个领域。留学生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中国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中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对于杭州的国际传播,留学生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外国“Z世代”的角度发现了杭州国际传播的亮点与亟待改进之处。

图片

图片

最后,王晓慧老师与王宁老师对此次座谈进行了总结。在这次精彩纷呈的中外学生交流活动中,我们共同见证了文化的交织与融合。学生们跨越国界,分享彼此对国际传播的见解,不仅拓宽了眼界,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次交流活动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国家的年轻心灵,让我们更加理解和欣赏世界的多元性。未来,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计划与国际教育学院展开更多深层次合作,举办更多类似的交流活动,使中外对话的平台更广阔、中外年轻人的联系更紧密,由此书写出更具国际视野的中国故事。

图片

学生感悟:

通过这次交流会,我了解到了中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在交流会上,我们还讨论了一些国际传播领域的热点问题,以及跨文化传播的挑战。这次中外学生交流会让我收获颇丰,不仅增进了我对传播学科的理解,还结识了许多中国朋友,建立了友谊。感谢这次交流会给予我的宝贵经历和启发!

——商汉23级 阮氏河

感谢王宁老师为我们提供这次中外学生交流活动。这次交流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也让我意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外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存在的差异性。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外国同学大大方方的向我们表达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以及对中国的喜爱之情,和我们讲述旅游时的感受以及对中国乡村慢生活的向往,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外国同学的热情与真诚。我们交流彼此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有助于我们摒弃刻板印象,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我们之间的差异性。

——新传2301硕 虞玮洁

和留学生们的交流让我在拓宽视野的同时也深刻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了解到跨越国界的文化差异和壁垒,让我深刻认识到做好国际传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更应坚持开放和包容的准则,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积极建立信息交流和合作的桥梁。从小切口入手,把自己的故事讲成世界的故事。

——新闻2101林照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