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国际学生国情教育,推动宪法文化的国际传播,浙江工商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与“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于3月26日举行了共建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实践基地签约仪式。双方将依托宪法教育资源,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国情教育实践平台,助力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
校馆联动,构建国际教育新范式
仪式上,国际教育学院院长裴蓓与陈列馆馆长王永翔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实践基地”,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在国际教育、法治文化传播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王永翔表示,陈列馆将发挥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优势,通过历史档案、多媒体展陈等载体,帮助国际学生理解中国宪法的历史脉络与现实意义。国际学生亦可作为宣讲员积极传播宪法知识和文化,更有助于宪法文化的国际传播。裴蓓表示,基地将以宪法文化为窗口,探索“知法-懂法-传法”培养路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国际青年力量,共同传播中国法治文化,让世界看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本次合作是学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创新实践,双方将通过整合红色法治资源与国际化教育优势,为国际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范式。
揭牌仪式后,我校国际学生代表参观了陈列馆的多个展厅。通过讲解员的详细介绍,了解了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背景、起草过程以及其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学生们还参与了互动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宪法的理解。
深耕实践,培育国际传播生力军
学院不断拓展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基地版图,此次签约也标志着国际学生国情教育进入“法治+文化”融合新阶段,不仅是国际教育学院在国情教育方面的创新举措,也为国际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法治文化的窗口,进一步推动了国际教育与国情教育的深度融合。